柑腳城: 吳磋築城及志津基太郎追蝶藍染夢

    2022年10月1日參加藍天隊行程,由柑腳「威惠廟」集合後出發,左側有間大正八年(1919)創校的「柑林國小」,這裡屬雙溪長源里的柑腳社區,舊稱為「柑腳城」,因地處高丘之上,內有柑腳溪灣流其間,河岸懸崖陡起,其天然形勢,彷如一座天然城寨。「柑腳城」自清末以來,因茶市而繁榮,成為一個淡蘭古道中路上重要聚落,由此處經下坑、中坑出盤山坑,越嶺到火燒寮經平溪可出汐止,或由赤皮寮出十分寮,取道至暖暖,兩路皆可到達艋舺。

     道光30年(1850)8月「柑腳城」附近發生漳泉分類械鬥,漳人據此地勢擊敗來自平溪的泉人。到了咸豐3年(1853)8月14日因宜蘭軍糧徵收價格過低問題,引發吳磋、林汶英等人率眾噶瑪蘭梅州莊 (今宜蘭市梅州里)起義,9月吳磋抗清失敗後率殘部至此處,築造土圍,負險自固。北路協副將曾玉明由頂雙溪率兵進剿,攻破土圍,焚毀城壘。吳磋復由後山小路再逃至闊瀨「粗灘」地方,最後藏匿於「中心崙」一帶。隔年2月底清廷再度派兵前往將其生擒,並押解回蘭。

 明治32年(1899)9月間有位喜歡蝴蝶志津基太郎的日本警察,被調派到柑腳城擔任派出所所長。他常利用勤務時於頂雙溪一帶捕追蝴蝶做成標本,很幸運這批標本被送到在東京研究家三宅恒方的手中發表論文,成為臺灣昆蟲學研究基石(註1)。志津所長在其任職期間,因奉命進行中坑山區大搜索及林李成搜捕行動,遂與曹田結識並成為至交,後來辭官並與其合夥經營灣潭藍染事業(註2)。1901年被聘為顧問,1903年與其搭船同赴日本參觀大阪博覽會途中,因飲酒酩酊大醉,不幸墜海而歿。迫使曹田之藍染事業於1907年宣告停止。

崩山坑古道: 又稱虎柑越嶺路或大平古道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毛少翁社的守磺任務       

       大屯山區產硫磺,在西班牙、荷蘭、鄭氏王朝的文獻中已有採掘及交易記載。清廷領台後,為預防民間私自煎磺製造火藥,造成台灣治安及社會動亂,故對硫磺採取封禁政策。

       乾隆53年(1788)發生震驚全台的林爽文事件。林爽文被捕後,在其供詞中提到:「(眾人)將牆上年久石灰煎熬成硝,在北路生番私換硫磺,配作火藥。」此事讓清朝政府警惕到對於大屯山區盜採磺土者應加強查緝。當時來台督辦軍務的福康安將軍,因平埔族隨官兵出力打仗有功,遂奏請實行「番屯制度」(註1),在此制度下「毛少翁社」奉派擔任顧守大屯山區硫磺坑的任務,其巡緝範圍包括北投、大湖山、七星墩等磺洞,並遠至冬瓜湖山(今大油坑一帶)(註2)。

         由於當時盜採硫磺有著龐大的利益,以致私煎磺土者相當猖獗難以杜絕,而毛社翁社巡緝屯丁僅十餘人,且由其居住地三角埔(今天母一帶)到大油坑,有三十餘里路之遠。而私挖磺土者卻為數眾多,在查緝過程中反被毆打,並且還帶人前往該社鬧事,已達目無法紀的地步。毛少翁社通事雖稟請艋舺縣丞派員前往查辦,但最後總是官吏疵縱,而不了了之,故守磺之路可說是困難重重(註3)。

擎天崗下魚路古道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車程百六戛之茶園

        三芝車埕百六戛地區,海拔在400公尺以上,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早在清朝道光十年(1830)郭安與許祈車埕半天寮《杜賣契》,已提到:「五股大租銀歷年陸角,係公茶園抵額,交黃青雲完納。」此為三芝地區最早的種茶文獻記載,當時這裡到處種滿了茶樹,茶園範圍更遠及面天山、二子坪一帶。後經日人延續對茶葉的推展並改良,到了1920年「十年臺灣茶業獎勵計畫」,在此風潮下當地人許文德,遂於1929年成立了一家佔地50甲「車埕茶業公司」(註1)。

         2022.08.20參加藍天隊行程,於淡水天元宮集合後,行車北新路三段(101公路)再右轉「觀光果園」產道進入到達慈德廟(蘇許仙童公)在此附近停車,整裝開始步行到「跤頭趺崙步道」,跤頭趺以台語發音是膝蓋的意思。此入口為跤頭趺崙步道尾段,第一入口在大溪7號民宅,由此上去走花崗石步道,左側有鐵軌,隨後到達一民宅,再往右山徑進入楓樹湖古道,續行不久即見到一「炭窯遺址」(註2),可見證前述此處早期這裡茶園密佈。遇分叉路右上往楓樹湖古道水管路,取左下杜聰明祖居厝地(註3)。

杜氏還是陳氏祖居厝地?

        今日的重頭戲是「杜氏祖居厝地」之清理,此古厝遺址占地頗大,經一番清理完畢後,再往上又發現一「炭窯遺址」。再次見證昔日此處種茶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下山時江隊長與車程聚落與當地人聊天,談起該古厝遺址應該是姓陳的,並有權狀為憑。由此祖居厝地過溪往上有一明治壬寅年(1902) 杜氏古墓,由其墓碑可看到「榮德公」的字樣,確認實為杜聰明父親之墓無誤,由於此處離祖居厝址很近,加上故居就在不遠的車程45號,因此才會自2014.10.4年起誤認其杜氏祖居厝地。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虎寮潭、虎寮潭山、虎寮潭山南峰

       2022.07.30由北42公路(雙坪公路)4.5k下虎寮潭橋,過後往左步行不遠即是虎寮潭山登山口。虎寮潭以狗齒地形及吊橋聞名,虎寮潭舊稱為「虎尾寮潭」,簡化為「虎寮潭」,即簡易工寮之義,台灣對於簡易工寮多稱「湖尾寮起 」。

     在清道光年間「噶瑪蘭輿圖」中「頭圍後山通艋舺小路」即現今所稱「北宜古道」,內文描述「蘭境開闢之初,曾議由內山增設備道一條,以防緩急之用。… 路由頭圍新闢小路,山程九十餘里,可一日抵艋舺。路由頭圍後山土地坑北行,越嶺十五里樟崙,東轉下嶺至炭窯坑。遶山西行十五里銃櫃(此處最為險要),樹林陰翳,障避天日。循嶺而下,穿林度石,八里為虎尾寮。」其中銃櫃即在湖桶鞍部附近,八里(約4公里)處為虎寮潭,為北宜古道必經之路。(註1)由登山口上爬剛開始有些陡峭,隨後循緩稜而行,此山稜線頗為冗長,上亂石坡,抵虎寮潭山 有一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H567m。續行虎寮潭山南峰,海拔564公尺,為一山字水泥柱。密林無展望,附近有右下路往虎寮潭12號民宅。 

枋腳坑山與柑腳坑山之辨誤

      往湖桶古道前進,抵枋腳坑山,有一山字水泥柱 H750m。並有一「柑腳坑山」的山牌。查此處無論是舊地名和古地契皆稱為「柑腳坑」,且日治時代的地圖也只出現「柑腳坑」,並無「枋腳坑」的名稱,惟光復後「經建版地圖」始出現「枋腳坑」地名,柑腳坑和枋腳坑應為同一地名或是因讀音不同而誤植,續往前行往左有路下粗石斛。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尖後山: 昔日「大嶺牧場」最佳放牧地。

         大尖後山和翠翠谷,係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磺嘴山生態保護區範圍。而大尖後山,為一磺嘴山之寄生塊狀火山,海拔H885m,有一未列名15號基石,又名為冬瓜山,因山形看來起來像冬瓜,故稱之。

        自清同治年間以來,大屯山區種茶面積頗為廣泛,全盛時期從山腳分布至嶺頭,甚至遠及大尖後山、翠翠谷附近。而冬瓜山至大嶺(今擎天崗)一帶,因冬季寒冷多雨,並不適合茶葉生長,以致茶園漸至荒廢,鄰近山頭便成為優良牧牛場地。

         早在1934年「大嶺牧場」未成立前,大屯山區已有私人代管寄養牛隻的紀錄。據《竹子山耆老口述》,當時「大嶺牧場」主要兩個最好的放牧地,一是冬瓜山,即今大尖後山,另一為牛埔,即今擎天崗。又以大尖後山草地最為豐美,因此有「大嶺牧場」最佳放牧地之稱呼。

        現今大尖後山自不可能再成為公有牧牛地。而水牛的存在卻是扮演維持短草原景觀之重要角色,當牛隻數量不斷的減少,原為地毯式草原,自然演替為白背芒。難怪大尖後山的芒草範圍,有日漸擴大之趨勢,目前僅剩小部分的綠草如茵的草原。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隆河上源之三貂嶺及大華山區,因此處終年雨量豐沛,使得河川的侵蝕與切割作用特別得劇烈,加上岩層軟硬質的差異,形成許多的懸谷式的瀑布及壺穴地形,其中以三貂嶺瀑布群、野人谷瀑布群及大華壺穴最為著名。

      野人谷,因峽谷中有一顆像是野人頭的大石凸顯在岩壁上,故稱為野人谷。谷內所設立之桃花源渡假村的遊樂區,是由野人谷遊樂區、天雲洞風景區,以及大華壺穴區所組成的,此遊樂區為民國70年代民眾前往踏青、森林浴及山訓等活動之熱門去處。

    野人谷瀑布群包括翠谷、觀音(子母)、天雲(洞)、茵夢(湖)及新寮等五處瀑布,其中翠谷瀑布與觀音瀑布因位置相近,又稱為「雙龍瀑布」或稱「子母瀑布」。桃花源渡假村,後因民國90年(2001)納莉颱風災情而暫停歇業,其園區內溪澗瀑布,森林浴步道等天然美景,漸為世人所遺忘,非常可惜。所幸在暖曦生態健行協會G董和大呂團隊的整徑,繫繩索,讓荒廢多年野人谷瀑布群能重見天日,恢復昔日的風光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90年劉銘傳興建基隆到台北鐵路時工人意外於七堵橋下發現砂金,隨後湧入大批淘金人潮。清朝政府為便於管理遂在1892年2月1日開辦「金砂局,並向淘金者收取釐金(註1)。1893年發現小金瓜露頭,此消息一出,來自四面八方採掘者,為一圓黃金夢紛紛投入採金之行列,尤以來自雙溪貢寮一帶居民,因地利之便來此採礦者眾多。後因該局人謀不臧等因素,1894年轉由「金寶泉」商號來承包此事務(註2)。

        「樹梅坪古道」及「百二崁古道為採金所形成的古道當時採金礦工人,由土地公坪上來,到達九份四號福德祠後,多由廟後山徑前往小金瓜露頭採礦,於是便形成現今的「樹梅坪古道」。至大金瓜露頭之採礦工人,循金西坑溪谷經貂山古道前往段路即為現今所稱的「百二崁古道」。而百二崁古道,原為早期凱達格蘭族採金之秘徑(註3)到了嘉慶年間,因燦光寮塘三爪仔汛及柑仔瀨鋪之設立,成為兵勇巡哨及鋪兵遞送公文之便捷路(註4)

       日治時期百二崁古道兩旁,屬於田中長兵衛之金瓜石礦區,因採金工人大量移入,於是便形成茂風、金西坑兩聚落。茂風聚落全盛時期約住有了七、八十戶人家,而金西坑聚落約住四十幾戶人家,直到戰後才後陸續搬離此區域。

       由九份走崙頂路出來,來到102號公路,取右往樹梅坪古道,經公路16K後就來到九份四號福德祠,其左側又有座大眾廟。2009年立有兩廟興建緣起:「係為感念福山寶地採金古道,讓礦山人得以驗證礦山精神之機會,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為九份小金瓜礦脈大發現之隔年,三貂保長潭莊人氏江茂土先生暨眾股夥等為感謝神恩,重修大眾廟並立碑紀念。原廟用本地石材打造而成,年代久遠古意盎然,上方之採金古道可連接百廿階仔古道,是昔日採金者往返燦光寮及牡丹坑等礦場之捷徑。」

       碑文中三貂保長潭莊,即為現今貢寮區長潭社區,當時屬三貂保之範圍。後據日人調查,1894年「金寶泉」承包時期,每月領牌採金之人多則在四千人以上,少則亦有三千人。江茂土先生應屬前述時期眾多採金領牌成員之一。另據文獻顯示金寶泉於該段期間獲有純益二十萬元,平均每月約二千兩,如此優厚的利潤,難怪前往採金者趨之若鶩。

       由廟後上爬發現有昔日採金所留下的山皮坑,續上階梯路抵達約102公路18.7K處樹梅坪停車場,越過馬路即是通往樹梅坪的草山戰備道入口,這裡立有往燦光寮古道解說牌。沿此戰備道前行來到貂山古道口,這裡有座「金瓜石福德宮」。此處土地公廟為什麼會冠上「金瓜石」的地號? 十多年來路過此處,並未注意到有甚麼不對勁,直到最近終於了解這一帶以前叫做「金瓜石」,因其附近有座大金瓜之岩嶂。1894年發現大金瓜露頭,當時附近居民因其山形像南瓜(台語叫作金瓜),便稱此處為「金瓜石」或「金瓜石山」,日本領台後將金瓜石改名為「本山」,不過金瓜石的地號卻一直沿用至今。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份地名由來    

九份地名的由來,相傳早期在九份溪上游及大竿林溪附近的山坡地上開闢水田及茶園的住有九戶人家,當時物資補給從焿仔寮港上岸時都要分成九份。現存九份最早古文契為咸豐十一年(1861)陳紅慶與游二南兄弟所立的《杜賣契》:「立杜賣盡根田契字人陳紅慶。有自置水田山林埔地壹所,坐址土名九份寮,東至獅仔石大橫山崙分水為界;西至大溪陳家為界;南至樹梅皮腳黃慶反水為界;北至橫山崙尾透大溪為界。 … 今因欲銀別創,愿將此業盡行出賣,先問房親人等不欲承受,外托中引就與游二南兄弟等前來出首承買。當日仝中三百言定,時值盡根佛面銀捌百大員正。即日立契,兩相交付,…。」。

九份和金瓜石之關係

        由此杜賣契可得知,九分寮應指「九份」,「獅仔石」即是「無耳茶壺山」,「大橫山崙」即是「半平山」,「樹梅皮」應是「樹梅坪」的走音,「大溪」應指「內九份溪」。當時九份聚落範圍約在土地公坪到金瓜石這一帶,換言之即現今「金瓜石」地區。而現今的「九份」,而當時卻屬於「焿子寮庄」的一部分,直到1920年才畫出分為「九份」和「焿仔寮」兩個聚落。「金瓜石」地名源於大金瓜露頭(今本山)之發現,因其山型貌似南瓜,而台語稱「南瓜」為「金瓜」,因此當地人是便稱此處為「金瓜石」,到了1933年臺灣總督府才下令,將「九份」大字改名為「金瓜石」。

九份古道之變遷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道形成始末

   1898年牡丹溪上游發現砂金,12月間雙溪人連培雲、周步蟾及基隆人尤枝,分別取得樹梅坪及崁腳寮、牛稠嶺一帶礦權許可(1),嗣後三人將礦權轉給木村久太郎,世稱為「武丹坑金鑛 」。該鑛區雖在雙溪牡丹境內,惟當時三貂嶺隧道未通且三貂嶺舊路高峻難行,因此不論是採礦用的機械、建築材料及礦工與居民等物資,均由基隆船運到瑞濱附近焿子寮後,再由人力送運到九份土地公坪,繼以山路到牡丹坑(2)。前述採金山路,在金瓜石福德宮到燦光寮古道舊水壩入口段,即是現今我們所稱的「貂山古道」。當時雙溪、牡丹居民前去瑞芳、九份從事買賣、工作必經之路。且在三貂嶺隧道未通前,日本總督前往宜蘭巡視,亦多借道此路前往。  

牡丹金山之興衰

       現今的牡丹十三層社區,是個寂寥的山城,除了假日偶爾有登山客親臨外,平時少有人煙,難以想像百年前這裡曾是個熱鬧非凡的黃金城。   歷史再回到1904年木村久太郎意外發現牡丹大礦脈,並引進美製新式製鍊設施,於是便在此山坡上設置十三層製鍊場,自此之後這裡才叫做「十三層」(3)。當時因採金蜂擁而至住民已達一千二百人,且每日有千人以上在此出入,加上已有水利設施,入夜後燈火通明且酒家林立,這裡儼然成為一個不夜城。

     無奈,在1908年以後金的產量卻急速下降,到了1912年甚至更下降到150公斤,無獨有偶又發生越界採金之爭議,於是木村只能把鑛權賣給田中長兵衛經營的金瓜石礦山。往後產量更每況愈下,幾經礦權更迭,光復後礦權轉由台灣金屬公司管理,並由李建興瑞三鑛業公司承租開採,直到民國60年左右,牡丹金礦才停止開採。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與傳說

    大粗坑古道為往昔大粗坑居民聯絡侯硐及九份之舊路。大粗坑早期以盛產金礦聞名,並與九分、金瓜石,合稱為「瑞芳三金山」,全盛時期曾有一千多人在此居住,因此有「小美國」之稱現今古道上還留有侯硐國小大山分校遺跡及古道入口附近台灣最後金礦「昇福坑」。

    基隆金山之傳說遠在西荷時代以前已存在,據1684年諸羅知縣季麒光所著《臺灣雜記》有詳細描述:「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主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番人拾金在手,則雷鳴於上,氣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後因清廷認為開採並無實益,而全面禁止,加上原住民謹守產地秘密,使得基隆金山之傳說,於清末以前仍是一團迷霧。

       1890年劉銘傳興建基隆到臺北鐵路,築路工人在架設七堵橋時無意中發現砂金,自此才揭開基隆有金山神秘之面紗。這時來自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淘金客,一時多達數千人,溯基隆河而上,果然在大粗坑找到金礦。清廷為應付此盛況,於是在1892年2月於瑞芳開辦「金砂局」。

     同年12月間浙江人池志徵到該局訪友,在其所著《全台遊記》描述當時的淘金情景:「局在雞籠內山。距雞籠北十里曰七堵、八堵,凡十里至暖暖、瑞芳,二十里內皆金山。山氣磅磚蔥厚,左右岩溪,溪水映日,流砂閃耀。每日淘沙者約數千人。溪中時有山人小舟、伐木作薪、載往艋艦者。滿山奇花異草,綠陰繽紛,男女紅辮綠衫,歌唱自樂,真仙境也。」。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