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北縣雙溪鄉泰平村烏山的開發歷史,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間頭圍千總「黄廷泰」,意外的發現「大坪」這塊山中的世外桃源,因而帶動不少人前往烏山開墾。加上後來的安溪茶販,竟由頭圍砲台外,經石空仔山、坪溪、烏山、大坪、雙溪頭(盤山坑)、水返腳(汐止)走出了另一條非官方的「淡蘭古道」,絡繹不絕的商旅,使得烏山為往來必經的要站。其中坪溪到烏山間的山徑,現已被產道所取代,此段仍可稱為烏山古道。有別於我們今日所走的烏山古道。
據張茂盛前輩所繪的地圖中,完整的烏山古道,是由橫山和三分之二山的十路口鞍部,至灣潭福德廟。因雙泰產道的切割,以「雲霄精舍」為界,可分成東西兩段。東段部分,在明治37年(1904)台灣堡圖的「文山堡烏山庄」的地圖已有標示,可見此路年代相當久遠。目前此段久未人行,網站上唯一的紀錄,是由台林登山隊的葉倫芳校長,在2003/04/27的經典之作「烏山古道越嶺石盤寮瀑布出大溪」,待來日再踏查。至於西段部分,台灣堡圖並未標示,直到大正十五年(1926)的五萬分之一的陸測部「頭圍」地圖中才見顯示。另據烏山42號民宅連老先生的敘述,此條舊路好幾代前已使用,在日治時代轉變為「保甲路」的功能,且因每年整修路徑的關係,當時的路況相當的良好,大約50分鐘就能走完全程。但隨著雙泰產道的開通,除登山隊伍外已少有人行。遂使此古道路徑多為蔓草淹沒,因而能保持著相當原始的風貌。目前越嶺鞍部下第一道溪澗間,路徑變得較差外。整體而言古道路徑尚明,是一條值得前去尋幽探古的路線。
 
日期:2006/08/31
天氣: 晴
人員:zax、jamil、mori
行程紀錄如下:
08:28 雙溪循雙泰產道約在16.5K,烏山雲霄精舍前路旁停車。
08:45 整裝出發,前行有個「拹聖堂」的牌子,由此取右柏油路進入。遇叉路,先取左,有幾間民宅,但沒有看到烏山42號,此路不對。改往右上,一面撞來,竟是一座古怪如大頭的山峰,這就是鼎鼎有名的「烏山尖」。此峰剛好在雲霄精舍的背面,顯得特別的突兀。
08:55 扺烏山43號,門前懸有「協聖堂」的堂號,堂號似乎是客家的特徵,難道此家是客家人?隔壁就是42號,經阿婆的指點,走到屋內深處,不久出了門,接上黃土大路,這就是古道的開始,路的兩旁圍起一道黑色的籬笆。
09:02 續行古道路跡尚明,惟雜草叢生,似乎最近少有人來。
09:04 過濕泥的小溪澗。
09:16 一路上路面頗寬,經zax大哥認為此路可當做牛路使用。續行穿越一段芒草和竹子林。
09:43 抵越嶺鞍部。右上往灣潭山路口有座山字水泥柱,樹幹上藍天陳舊的89.4的指標約120分,直下灣潭約60分,左往網形山約25分。先取左上網形山。
09:47 往網形山的路徑還不錯,循著雜木林前進,繞過芒草區,此芒草區,似乎是塊廢棄的農耕地。
10:02 網形山 圖根點 H693m,林木遮蔽無視野,循原路下山。
10:30 回越嶺鞍部,改往灣潭方向。
10:58~11:15 往下之路,雜草茂盛,路況較差,邊走邊砍路,終於理出一條明顯的路徑來。可聽到下方溪古傳來潺潺的流水聲,抵達一處較大的溪澗休息,此溪澗中蝦子頗多,讓人目不暇給。且溪水相當的清涼,是一處不錯的沖涼地。
11:25 沿乾溝而續行,有些濕滑,漸漸的接近小溪,對岸有間工寮,附近有不少的廢耕地。
11:28 再過一小溪澗,山路緊貼小溪而行,路面變得有些狹窄,下方則是深邃的溪谷,小心慢行。
11:30 過樹幹的小橋,不久即出現一座福德廟,該廟雖小,蓋得卻相當的艷麗豪華。
11:36 經小段的雜草林就到達林媽墓。
11:38 叉路口,右上有石階路不知通往何方? 取左下。(事後烏山28號的男主人告之上面是番薯園,路到此為止)
11:40 直行路有牛欄圍住,取左陡下。
11:43 烏山28號宅後的水塔。
11:44 叉路,左往田螺山露營地,取右路口一根灣潭70右之2的電桿。
11:46 接上灣潭的產道,斜對面有間福德宮。左往烏山、坪溪,取右往路口有「太平17鄰」。
11:52 灣潭橋前,北聯隊新立往鶯子嶺約180分的指標。
11:54~13:30 灣潭福德廟,在此午休。
13:43 原路返回,烏山28號民宅,詢問有關古道的問題。果然不出我們所料11:40被牛欄所圍住的路,才是通往灣潭的正路,後因產道的開通後而遭到廢棄。
13:58 回到11:28的小溪澗。
14:20~14:45 回到10:58的的較大的溪澗,今日仍是悶熱,大夥的上身,早已全身溼透了。再次清涼一下。
15:18 回到越嶺鞍部,半點風都沒有,還是休息吧!
15:57 回到烏山42號,與男主人連老先生閒聊,說起古道的歷史,日治時代,他們每到中秋節前後,必須要花上好幾天去整修這條保甲路。但在公路開通後就很少走了。另外談到寬廣路面的「坪溪古道」的由來,竟然和民國40幾年的「十八軍」為了要伐木理由,硬從梗枋開出一條產道,到達此處。當時只用簡單的工具鏟子,一鏟一鏟,居然也能鏟出大路來,真是料想不到的答案,原本還以為那是林務局的傑作。
16:30 拜別了連老生生,轉往虎豹潭去繞了一圈後就驅車回家。

後記: 是後查證黃廷泰是屬於客籍,所以這裡有客家人是頗合理的。再次參閱大正十五年陸測部的五萬分之一的頭圍地圖,發現烏山古道的舊路,是在灣潭古道的對面,該路徑遠達到"灣潭山"的距離才接回灣潭古道。現在的烏山古道的路徑可見內政部的經建版。
人文歷史補述:
1.臺灣府輿圖纂要/噶瑪蘭廳輿圖纂要記載如下
附載頭圍後山黃總大坪一則
噶瑪蘭未入版圖以前,為生番藪;設官定制後,又以地廣人稀,未能悉墾。邇年來聖澤覃敷,番黎向化,人口日漸稠密、土地日漸開拓;凡遐陬僻壤之區,無不開闢周遍。如黃總大坪者,當人力未及之時,棄為荒埔;迨道光年間,有黃千總始招佃入其地,除蕪穢、翦荊榛,堵截泉源、引流灌溉,墾得田地百數十畝,內皆農民耕作。路由頭圍北關內土名外澳仔,登山至外石硿嶺,轉北五里為內石硿嶺,越嶺東北支分小路一條,七里至烏山溪尾寮,則為黃總大坪矣。其間土地平曠,田園溝渠
流灌,阡陌交通。唯僻處偏隅,經由之路雜沓,蠶叢險偪,難容輿馬。
2.噶瑪蘭志/武秩篇記載如下:
頭圍守備:舊設千總,道光五年奉文改五圍守備,缺移至建頭圍。
黃廷泰:閩縣人,廣東籍,由行伍,艋舺(嘉慶)二十年十月拔補。
3.黃廷泰,粵東鎮平客屬,署頭城守備,領兵千人,人稱「黃千總」。道光年招佃入墾雙溪大坪,築「千總第」於今黃總大坪,被稱為大坪開基祖。千總墓建於咸豐2年(1852 年),在今雙溪泰平村黃總大坪的大坪山麓,「千總夫人墓」在同村破仔寮之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