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秀朗社的養贍埔地
清乾隆53年(1788),因平埔族協助鎮壓林爽文有功,遂在「福康安」等人上奏下,仿四川屯練之例,實行所謂「番屯制」,並於乾隆55年(1790)年開始實施。在此情況下「秀朗社」取得灣潭大湖尾一帶的山林養贍埔地,由於此地離該社距離過遠,以致無力從事耕作,於是便將這一帶山林埔地,轉由漢佃前來承租開墾。
灣潭舊屬文山堡烏山庄
灣潭地區水系上屬北勢溪流域上游灣潭溪、南勢坑溪及坪溪。昔日居民出入孔道多藉由坪溪經石空到外澳或由闊瀨至坪林。
自道光2年(1822)開發以來,地緣上離坪林闊瀨較近,因而劃分為文山堡烏山庄管轄,從清朝至日治初期已形成三份二、坪溪、打鐵寮、灣潭大湖尾、南勢坑、橫坪尾(烏山路)、七股、赤皮寮、跳石汀(張家莊)等聚落。
1898年景尾辨務署闊瀨警察官吏派出所管內略圖面及里程圖.jpg
道光年間已出現竹子山山名
竹子山,顧名思義,因該山長滿了竹林。在一份清道光13年(1833)吳匏、施武二人,向秀朗社番業戶韓敬元,承租灣潭大湖尾山林墾地古文契中提到範圍:「東至揠山嶺頭,即平溪大崙脊倒水為界;西至竹子崙脊倒水為界;南至馬鞍崙脊倒水為界;北至烘爐塞山為界。」其中「竹子崙」,即是現今竹子山,可見此山稱呼由來已久。
竹子山下幾條古道:
南勢坑古道:
南勢坑古道為昔日坪林湖桶、柑腳坑一帶和南勢坑、灣潭居民之間往來重要的越嶺路。
路由湖桶或柑腳坑過來,至湖桶鞍部後轉北宜古道,取左下至頂河(湖)崙鞍部,再循稜下至南勢坑溪右股源頭,沿溪至雙溪口附近南勢坑聚落可出灣潭,惟雙溪口右股上源至頂河(湖)崙鞍部路段,此段古道已無路跡可循,待探?
1921年日本陸地測量部地圖已標示出南勢坑古道.jpg
灣潭古道:
灣潭古道為昔日灣潭和闊瀨居民往來之重要保甲路,現指灣潭至三水潭段。
清朝時期灣潭以大湖尾聚落為中心,當時灣潭到跳石汀(張家莊)段灣潭古道,在現今溪的對面。
現今灣潭-張家莊古道段,推測應是1899年日人討伐楊阿婦、江阿才、趙四貴等人後所修建的保甲路。
橫坪尾古道:
橫坪尾,因位於竹子東側平坦山坡地的末端而得名。而橫坪尾古道,路由灣潭古道2K處上去,途經廢棄烏山3號及20號林家古早厝地,至七股古道為止。
.現今《經建版地圖》將此處標示為烏山路,應是一項錯誤。查清朝墾契及日治文獻此處皆稱作「橫坪尾」,此處山嶺為「尪仔嶺」。(圖4)
1899年5月27日,日警搜查江阿才等人當時報告書寫到:「本隊由灣潭越過尪仔嶺,於高過人身之茅草叢中跋涉,攀爬險崖絕壁走過羊腸般巖石,對於有可能的賊人徘迴之地作精密式的搜查,但未發現任何一個人影,僅存有廢棄房屋,但年代久遠已不堪使用。想必此處昔日曾有居民,遙望對面溪谷大湖尾庄,有兩三名農民在專心耕種,遂出鷺鷥岫。」
1904年曹田灣潭庄藍栽培預定地地圖,已顯示灣潭地區主要的聚落.jpg
七股古道:
七股地名由來,因由七人合股所開發。而七股古道,路由竹子山下第一間古早厝地,此屋為余家廢棄古厝至烏山7、8號陳宅(灣潭古道張家莊入口)為止。
百年前綁架案:故事發生在1899年1月31日當時柑腳城庄長「陳老嬰」,遭到江阿才等人綁架至七股。
據《臺灣總督府檔案》描述當時綁架路線:柑腳→中坑→糞箕湖→雙溪口(三水潭) →七股,隨後又將他綁至大湖尾,此案直至2月23日肉票才獲得釋放。
嗣後雙溪辨務署長「山本德次郎」陳報臺北縣警部長「磯部亮通」說明搜查經過:「土賊以灣潭庄小字七股庄為根據地,距離本署約32餘公里,極為不便,竊以為該庄為深坑街支署管轄,故掃蕩土賊計畫應以深坑街支署及頭圍支署最為方便。」
按當時灣潭庄包括小字號南勢坑庄及七股庄、藤寮庄、大湖尾庄,為景尾辨務署坪林尾支署所屬闊瀨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
1899年灣潭庄土賊防禦略圖(搜查江阿才等人地圖.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林雜
    全站熱搜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