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06/05/07
人員:獨自一人
天氣:晴午轉雷雨

前言:原本以為由三水潭到泰平國小(現已廢除),這條古道是一條新興的路線,不過後來參閱《北台灣踏青去處》戶外生活民國77年出版 當中有篇《北勢溪健行》居然有提到此條行徑路線,在當時應該是條熱門的路線,不過後來為什麼變得冷門,甚至不為人知。據該書描述闊瀨為起點,過闊瀨吊橋後,沿北勢溪南方小徑而行後來到達三水潭,再分二路線前進,一由灣潭經坪溪走象寮古道下到外澳,這條路線就是岳界上有名的三水潭越嶺外澳,至今仍是熱門的路線。該路線曾八年前去過一次,當時還不知道有石空古道。另一路則由三水潭沿泰平溪(現在改稱北勢溪),到達泰平國小,經辭職嶺古道出三叉坑。泰平距離雙溪約有十三/四公里之遠,而灣潭則有二十公里遠,除自行開車外此區,無任何的公車,交通上非常的不方便。在往昔在雙泰產道未通之前,唯一到達的方法,只有靠雙腿,因此山徑四通八達,古道特別的多,如辭職嶺古道、三叉坑古道、丁蘭坑古道、崩山坑古道、烏山古道、灣潭古道、北勢溪古道等等,此區高度約在320-400公尺間,山光水色景色迷人,為消暑的勝境,非常值得來此露營和踏青。

建議路線:
1.石空古道連走象寮古道仍回外澳車站,惟外澳小站車班不多須注意時間。
2.石空古道連走梗枋古道下龜山車站,車班較多。
3.灣潭古道.北勢溪古道可和烏山古道連走, 惟要考慮兩地接駁問題。
4.灣潭古道.石空古道連走,可從坪林雇車前往三水潭。

注意事項:
1.雙溪鄉泰平村,目前並沒有公車可到達。必須要由雙溪車站搭計程車進入。
2.由越嶺點到達石空聚落路跡較不明,路口並無指示牌。雖週三隊已經補上了不少的路條,基本上應無迷路之虞,惟在叉路口仍須小心要注意以免錯過。

行程紀錄如下:
07:09 瑞芳搭06:15 電聯車下宜蘭頭城的外澳站,H30m。
07:14 整裝出發,鐵路的對面有石空古道的指示牌。
07:17 緩坡而上過蓮霧果園接上農路,取右上。左往石空產道出外澳接天宮。
07:24 新立的說明牌「榕嶺」里程標示為0.71k,H135m。
07:28 「榕嶺舊土地公廟」里程標示為0.88k,古道狀況良好,H127m。
07:33 「青潭」,里程標示為1.04K,H131m。說明牌:<潭水青青,清澈潺潺,古道居民,多在此休息>。此處真是不愧是一處夏日清涼的休息的好去處。
07:38 往右不知通往何處? 續行。
07:44 「店仔地」,里程標示為1.42K,H172m。一座古早味茅草亭,供人休息。
07:52 「五叉路說明牌」路前,最左之路不知通往何處? 不一會兒,「五叉路說明牌」,左右都有路布條,最右的沒有布條。先取左上,不久到達「黃金嶺福德祠」,里程標示為1.65K,H225m。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有特殊的對聯,「次天子位一,首諸侯寶三」。續行。
07:58 接上石空的產道,左下外澳接天宮。取右行,不遠看到紅色的「金頂接天廟」,心想不知產道要走多久? 原路退回。還是依照「週三隊」的路徑,由五叉路取右下過溪。
08:10 循腰繞山路而行,下方的傳來隆隆的溪水聲,不久接上07:58過來的產道,經孔橋,取右上,下方的梗枋溪上游的溪水景色相當的迷人。
08:14 產道盡頭,就是「金頂接天廟」,里程標示為2.2K,H209m。一座玄天上帝廟,相傳在道光二年建(1822年)。遇管理人告知,說往後路少人行。 取廟旁左側而入,發現很多的路條。
08:22 過第一道小溪流,往後路較難行。
08:25 過第二道小溪流。
08:30 「石空聚落」,里程標示為2.6K,H247m,目前只剩下傾圯的牆壁,根據歷史資料:該聚落是在民國62年山洪為患的緣故,造成民宅的流失,聚落因而廢止。說明牌解釋:「原居民係由烏山遷徙而來,以種大菁為業」。續行路,不遠即遇叉路,石空古道,似乎到此為止,往左下路,可能回到石空產道。取右行,發現「賤腳隊」的路條,不一會卻不見了,續下行便到達梗枋溪的上游。原路退回。
08:35 回頭找路,原來在叉路口就要取右行,「週三隊」資料上提到的要走一條廢棄產道。上行後出現大量的路條,推測路應從「石空聚落」直接上來的。
08:52 上行路,雜草叢生,路跡尚明,跨過倒木。
09:05 穿越竹林地,今日悶熱難耐,不時的走走停停,H363m。
09:22 續行,仍是竹林路,發現樹上有一碩大的鳥巢蕨。
09:29 扺一處竹林地休息,H491m。
09:48 一路直行這次又擺個烏龍,竟然錯過叉路口,沿溪而行,到達溪邊為止,發現不對徑,這是要往鶯子嶺的路徑,原路退回。
09:50 找到叉路口取左,陳舊的指示牌,有模糊不清。心想往這個方向就對了,一路直行腰繞路,過人造杉木林。
10:10到達越嶺點,右下往象寮(匠寮)古道/石坑(石空)山,取左往坪溪。象寮的舊地名叫做「匠寮」,改名是取兩者台語的發音相同,好比「石空」改「石坑」也是同樣的道理。「匠寮」,是地名來源,是昔日軍工匠寮所在地;而石空,是由於此區的山壁因河蝕而多孔。
10:14 杉木林參天且路徑寬大,走起來頗為舒服。
10:18 過灣潭溪上游的一條支流"坪溪,"此處溪水不僅清澈平緩,也是夏日玩水的好去處。
11:23 右叉有路下往梗枋古道出龜山站。
10:25 再次過溪。
10:31 扺烏山62號,簡性人家,是間雜貨店,H493m。
10:46 過烏山54號,前面有間土地公廟,叉路口直行路可通往灣潭和泰平,取左行去探往灣潭的舊越嶺路,再續行烏山64號,由此可登坪溪山和鶯子嶺。
10:52 到達水泥橋前,參照藍天圖集(四)頁180 2002.07.14 藍天隊.崇稜隊所繪地圖上,顯示路就在附近,找了許久沒有發現可疑的登山口。原路回到烏山54號,問通往灣潭的舊路,說在橋頭必須要過溪。再度前往橋頭有路可下溪,沿溪走未發現可疑的上切路。在2004/08/21 和ㄚ賢前輩爬鶯子嶺下坪溪,而ㄚ賢前輩則下打鐵寮山,再翻越舊越嶺路,到達此地。不過在等候他之時,並未問他起出口處。只好在回到烏山54號,已是11:22,還是乖乖的踢馬路吧。(後記:參閱其他的紀錄入口在烏山64號附近並不是在水泥橋旁,該地圖有誤或是路徑已有些更改)。
11:35 一路上杉木林夾道,加上這時氣溫已不熱,踢起道路就不覺累了,取左行抵達石龜橋,前有叉路右行往泰平。
11:52 抵達舊越嶺入口,有禁止進入的指標牌。
12:01 打鐵寮山入口,休息午餐,H452m。
12:10 福德宮,過橋取右可登烏山古道。續行,指標寫往「泰平村17鄰」。
12:15 過灣潭橋,為灣潭溪和南勢溪兩溪的會流處,此南勢溪是發源於鶯子嶺下南勢坑的溪流,不同於哈盆越嶺的南勢溪。
12:21 遇叉路路口是「灣潭福德廟」,取左叉路沿灣潭溪的左側而行,H404m。
12:23 叉路過橋往右有「私人地勿入」的標語,仍沿著溪的左岸下灣潭營地,星期日卻空無一人。
12:29 續行,路旁一間石造的小廟,可能是座有應公。
12:32 扺小瀑布,踏石而過。一路上欣賞灣潭溪溪水水光瀲灩,景色優美,這裡真是個夏日消暑的聖地。
12:48 左有石階路,續行。
12:58 過小溪流,溪中岩石濕滑,小心通過,轉為陡上山路。
13:07 遇廢棄的烏山19號石厝,從旁而過,這裡還留有三個大的鐵儲水桶,沒有帶走,H392m。
13:11 過小溪流,眼前有如「鹿堀坪」的梯田草坪,煞是美麗。資料顯示這裡有顆礦務課的基石673號,匆匆而過,就沒有仔細去找。
13:26 過上方民宅,續下。
13:28 接上產道,取右續下。
13:38 過水泥橋,發現右下路條由此石階而下,路過浴室,續行,路口現已綁有許多的路條。
13:47 古道仍沿溪而行,出泥土產道。續行轉為水泥路。
13:49「雙溪口福德宮」,灣潭溪和北勢溪在此會合,此地稱為「三水潭」,H321m。潭面廣闊,山光水色,顯得相當的靜謐。資料顯示:由此續行,過多孔橋,有一座有應公,位於右岩壁下。但過了多孔橋,卻沒有發現有應公的蹤跡,直出就是往闊瀨的產業道路。在此又浪費了不少的找路一些時間,因沒有再回到福德宮,可能在福德宮前就要過多孔橋,而我卻是過了福德宮,剛好哪裡也有一座新建的多孔橋。
14:20 好在剛過多孔橋不遠,有一取右泥土產道,決定試試,循產道而行。
14:32 接上水泥產道,往左民宅,取右續下,叉路再取左就是料角坑38號,H360m。
14:35 下已廢棄的梯田,循梯田路而行。
14:54 過小木橋。
15:06 踏石而過,小瀑布,小巧可愛。
15:10 路旁大裸石,稍作休息。
15:12 可看到遠方的水潭,北勢溪古道,因較少人行,路面除較濕滑,沿途有不少的深潭可觀察,景色相當的原始,亦是消暑的聖地。
15:15一路過來,時而走山路,時而沿溪行,再過一座小木橋。
15:25 過溪,見中正古橋,已橋斷一半,民國五十五立,距今已40個年頭,H322m。
15:33 一路上開始有打雷的聲音,加快腳步,終於接上產道,過料角坑26-1號,H353m。
15:34 扺「三水潭」叉路,直行往料角坑,右往雙泰二號橋,兩路皆可通雙泰產道。剛好下起傾盆大雨,找到一處搭建的工作亭避雨,原本要從料角坑下崩山坑古道,改變行程決定由泰平下山。
16:19 不久下雨即停止,取料角坑方面而行,到達料角坑橋。叉路口,取左可登崩山坑古道,沿右續行。
16:27 過料角坑1號民宅續下。
16:29 接上泰平產道攬車。坐上一位住在料角坑4號的謝先生,他是年紀和我相當,但是小我一屆的國中學弟,正要回內湖,幸運載我到瑞芳車站。談到崩山坑古道的出口就在他家附近,在雙泰產道未通前,他們都是走這條古道下柑腳搭車,大約一個半至二個小時就可到達。

史料補述:
1.石空古道:
在「噶瑪蘭廳志」紀事「入蘭孔道」上有記載: 「茲查有一路,地甚寬坦,毋庸多涉深溪、重經峻嶺;只由頭圍砲臺外,斜過石空仔山,六里至鹿寮(一名待牛寮),再十二里至大溪,又十二里至大坪,二十里至雙溪頭,雙溪頭二十里出淡屬之水返腳,再二十五里便抵艋舺矣。統計自頭圍至艋舺九十五里,自蘭城至艋舺一百二十五里。凡所經過內山,素無生番出擾,一概做料煮栳、打鹿、抽籐之家。而大溪、大坪、雙溪頭一帶皆有寮屋,居民可資栖息。現安溪茶販入蘭往返,皆資此途。惟中有溪流數處,深廣五、六尺許,必須造橋五、六座,設隘一、二寮,方足以利於行人」。此古道在形成約在清道光年間,是安溪茶販入蘭的孔道,在明治37年(1904)台灣堡圖的「梗枋」分中已見此路線和石空聚落。但是到了大正十五陸地測量度的頭圍五萬之一的地圖,已清楚的標示其路徑可能由外澳接天宮至金頂廟附近通往象寮古道,經平溪,到三分之二、烏山、溪尾寮,由料角坑和保成坑附近。東路出大埤,可扺三叉坑或崩山坑,西北循戆仔坑、豹子廚扺中坑頂,尤其嶺頂有間大正十一年的「福安宮」,祠前的大正元年的方向碑刻有「北頂雙溪行,南往闊瀨行,西石碇行」。在清代大坪與北勢溪上游的一帶居民,運茶、大菁,俱由二孔道出入。
2.灣潭古道:
此古道路線由三水潭到灣潭福德廟。雖不見歷史記載,不過卻是當地人來往的途徑,在產道未通前重要的交通路線,可能被安溪茶販的當作運茶的備用路線。在一張明治時代的「古頂雙溪支廳的地圖」稱此路徑通往可通往鷺鷥岫。
3.北勢溪古道
古道路線由三水潭到泰平國小。明治37年(1904)台灣堡圖文山堡「烏山庄」有標示其路徑,但未見相關的史料記載。清朝時該地盛產大菁和茶,以往料角坑的學童,由經此道往泰平國小,單趟大約就要2小時。
參考資料:
1.獨步山林間424:網形山烏山古道(西段),網形山,灣潭古道,北勢溪古道 [2005/6/5] by 蕭郎
http://myweb.hinet.net/home1/kennyhpk/
2.蘭陽屋脊縱走(四之1)-外澳頭城段–石坑山、鶯子嶺、礁水坑山 by simon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5283
3.藍天圖集(四180) 台北縣雙溪鄉打鐵寮山、坪溪山 2002.07.14 藍天隊.崇稜隊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6649
4.新編【雙溪鄉志】 唐羽著 2001 9.1
5.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 臺灣省文獻會 2000.7.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