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源頭:石底觀音山到耳空龜山連稜,是基隆河和景美溪源頭重要的分水嶺。位於平溪鄉薯榔村大香山禪寺的觀音洞,俗稱為『石底觀音』,正是基隆河的源頭所在地。由於西側五坑這端地勢較為陡峭,造成景美溪的向源侵蝕遠較基隆河來得劇烈,因而在此發生了地理學上『河川襲奪』的現象。景美溪搶水的結果,使得基隆河上游水量的大為減少,其附近的溪谷幾呈乾涸河的狀態,岩石暴露於石底,故平溪舊有『石底』稱呼。
◎一坑古道;此古道從一坑聚落溯溪上源而行,西可聯絡『五坑聚落』,北通『作埤內聚落』可出汐止。此古道台灣堡圖並未畫出,山友東山人首先探得,經本隊重新踏查,遂古道重見天日。而一坑聚落,清時尚無此地名,舊屬『薯榔寮』的範圍,道光、嘉慶年間有泉州人『黃文富』來此開發。到日大正十二年(1923)基隆顏家的台陽公司,到此首開『石底一坑』,往後聚落遂告形成。
◎石底觀音古道:根據『台灣堡圖』的顯示,該古道越在越過石底觀音山東側的基隆河源頭鞍部後,腰繞迂迴於581峰連稜山腳下到了耳空龜山附近雙石塔,路一分為二,往東到『作埤內聚落』,往北到『耳空龜聚落』。此舊路因連稜西側山勢過於陡峭,年代久遠山徑多所崩毀,目前只能找到部分片段。



日期:2010/05/02
天氣:晴有涼風
人員:藍天隊員19人

行程紀錄如下:
07:30 基隆下石碇交流道至雙溪口,取左往平溪方向106縣道於58.4K處,由此轉入產道,入口有「香山觀音禪寺」大的指示標,路旁停車。
07:55 往前行「觀音亭」,等候隊友,集合後全體出發H299m。
08:00 續行往石底觀音山 H339m。
08:17 石底觀音,為一天然鐘乳石岩洞,上有類似觀音的圖像,因而命名。後有叉路可往石底觀音山 H365m。
09:01 今日古道的踏查工作由此開始,沿石階路而行,旁有潺潺的小溪,此為基隆河的源頭。續行石階路消失,往溪而上有黑色的汲水管。隨後溪水乾涸變為谷道,探行至此卻不見路跡。於是找路過乾溪,果然路在對岸有路,往後路徑突然變得寬大好行,不一會的功夫已到達藍天地圖上的465鞍部。左往石底觀音山,右往581峰、耳空龜山稜線路 H476m。
09:55 取稜下腰繞路,剛開始的頗有古道的味道,不過好景不常路徑陂陀難行,看似不像古道。折回,找到適當的下切點,下方有明顯的腰繞路,據江隊長告知,應是條從五坑方向延伸過來造林路,是否是昔日的古道路徑擴寬,就不得而知?。往上探行,砍開雜林,果然是路面寬敞,循此追蹤路徑至稜而止,往後路徑變窄朝稜而上 H489m。
10:17 循稜而上闢徑,橫斷路不久又接上581峰的稜線路。沿傳統路而行,下至一鞍部,有藍天指標,右下一坑、師功橋,取稜續行 H504m。
11:15~12:18 連過幾個小山頭,稜上可展望到石底觀音山、薯榔尖、司公髻尾山、鋒頭尖等山,最後下到一處竹林叢的的鞍部,左下方出現一「有應公」的小廟,此處應該才是昔日一坑越嶺五坑的古道鞍部,在此午餐休息 H531m。
13:20 午餐過後,往五坑方向探行,希望能夠找到繞行581峰的山腰古道,經一番披荊斬棘,最後切上了581峰往左延伸下來的支稜上,因一路都未發現明顯的古道的蛛絲馬跡。在此稜上享受涼風過後,大伙最後決定退回 H496m。
14:06 回到先前的有應公鞍部,往右改探往一坑的古道路徑。
15:17 由此下行,清出古樸的石階路,及廢棄的耕作階地,此路應是一坑古道的正路無誤。隨後山徑轉下溪谷而行,接到先前一坑鞍部下來的路 H397m。
15:30 續行沿溪古道,路旁有一寂寥的石造福德宮 H368m。
15:39 出古道口,轉接沿溪的步道,對岸可見民宅 H320m。
15:46 往左走沿溪步道不久,即遇叉路,直行往一坑聚落,取右過橋,接上產道盡頭,路口有「水頭山莊」,此路不通 請勿進入的標語 H309m。
15:56 往左循產道步行,走出106縣道 H294m。
16:03 往右續踢公路過詹厝站、觀音站,回到早上的停車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