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噶瑪蘭志略》中「雜識志」所云:「噶瑪蘭入山孔道,初由淡水之八堵折入雞籠,循海過深澳至三貂,嶐嶐嶺進入噶瑪蘭。嗣改從東行,由暖暖、三爪仔過三貂,則比近於行雞籠。」今日我們所行就是古早的淡蘭古道八堵折入雞籠段。

       早期的淡蘭古道可利用通暢基隆河航運,由滬尾(淡水)方向可坐船最遠能到達現今的暖暖。沿岸並有數十個渡船頭,其中在八堵方面,可上溯到基隆河的支流大武崙溪,到達現今的八德路附近的「港仔口」。在淡水廳志上有提到此渡口,「八堵渡,廳北百七十三里。官渡:船一,往大雞籠要路。由今日的尚仁國小旁大武崙溪的步道起登,經過「港仔口」、聯勤的空軍油庫營區,有路可上到獅球嶺的平安宮,就是古早的淡蘭古道八堵折入雞籠段。此古道因要翻越獅球嶺,暫稱為獅球嶺古道。由學校左側的沿著大武崙溪前進,可發現以前清朝時所留下渡口的遺跡。

    在同治五年(1866年),英國生物家柯靈烏(cuthbert colling wood)的基隆河航舟之旅紀中有詳細的描述到:「在未尾,航行到一處狹窄的石峽,寬度只容二船相互通過,這意味著我們的水域即將結束。未幾,我們陷身一群相似的船中,他們全部繫纜於100碼長的沙灘,費了一番功夫,我們的船才找到空間停靠,這裡幾間房子組成叫『嶺腳』的村庄,離雞籠有三里路。」和我們今日所見的情況極為相似。

      由此步道,跨越過一水泥橋,續行通過八堵交流道的涵洞,上到「港口橋」。不久來到當地早期開發所留下的重要的廟宇「五十人公祠」。根據沿革的記載:「據傳在清朝中葉年間,安溪泉州先民數十人由大陸船泊到 滬尾(淡水)港,順基隆河屯居八堵港仔口、渡船頭(即現祠址)一帶,從事拓墾,時基隆河河運盛暢,甘薯、茶業、大菁等農產品,售於運往水返腳(汐止)、艋舺(萬華)從事交易。嗣在港口大湖庄土地開墾,當時計有五十人在此墾居,惟不幸遭逢瘟疫,僅生還一人迄下落不明,嗣後人步跡農墾,於附近陸續掘起和骨骸四十有九,合葬於時,為愐懷該五十先人拓荒之精神,逐供奉合稱五十人公,先塚而碑而祠,立永奉祀,民國73年重建新廟,舊廟隱藏在新廟內,現已成為廟中廟。每年農曆七月中元節普渡,都由地方有耆老主持,初一開龕門,至月底關龕門祭拜儀式,歷代相傳,沿襲至今」。

    續行右叉路,可通往八德路78巷,也能直接上到獅球嶺砲台,有人稱此為獅球嶺古道?今日有特別的機會,能取直行直接參觀聯勤的空軍油庫營區,到達獅球嶺隧道的南口,有台灣巡府「曠宇天開」劉銘傳題字。油庫營區內有一小路可直接通到平安宮的後門。一路上沿著寬谷而上,彷彿是柯靈烏紀錄中的描述,該路徑在光緒十六年(1890)隧道完成鐵路後,變成鐵道行駛的路線。根據當地人的說明,從「港口仔」之後的鐵路,是沿著大武崙溪的對岸,經過當時的八堵鐵橋,(即現今的七堵大華橋),到達七堵站。和日人在明治32年(1899年)為了改善原鐵路的急速爬坡及轉彎缺點,所興建完竹仔寮隧道(即現今的鐵路所走的路線),有經過八堵站,兩者稍有不同。

     平安宮,相傳為基隆市第一座土地公廟。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至今已有二百年歷史。曾有七次的整建,大規模重建是在日本大正十年(1921年)辛酉年年間,宮前廣場的右側留有「獅球嶺平安宮重修誌」碑,其步道沿途並留有大正十三、十四年由信士所捐贈的石獅和四對石燈,及大正十三年(1924)四月竣工的「獅球嶺道路改築費寄附金氏名列于左」碑、民國六十五年八月「修築平安宮環山道路落成誌」碑。取右上可到達獅球嶺砲台,左下義民廟,可通往成功一路,往市區之路,應該就是舊有通往大雞籠的古道。

     獅球嶺砲台曾發生兩次重要的戰役,一是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清法戰爭,當時法國海軍提督孤拔率艦侵犯基隆,劉銘傳主持台灣北部防務。為加強鞏固海防,會聘英國技師幫助建造數座砲台,而獅球嶺砲台即屬於其中的一座。當時由統領林朝棟率軍駐守獅球嶺,在此和法軍相持達八個月之久,使得他們無法向台北挺進。另一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割台之役,日軍自澳底登陸,直逼基隆港,守將提督張兆連、道員林朝棟及奧勇胡友勝等先後駐防獅球嶺砲台,後因內部的不合,使得獅球嶺輕易為日人佔領。不過該砲台在日治時期,竟遭到荒廢的命運。後來再度重新整修,目前只剩下上方砲台遺跡和下方指揮所,並被列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上面設有觀景台,是個觀賞和懷古的好地方。

 

參考資料:

藍天圖集(一232) 獅球嶺、鶯歌石山、大覺寺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