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感謝山友東山人提供百年灰窯遺址資料,今日並順利串連司公碗帽山及和尚尖二山。原想重勘到石硿子農路下石硿子瀑布段,可惜天公不作媒,計畫比不上變化。改下大湖~石硿子舊越嶺路,不過卻也因禍得福,順道了解昔日攀登上內平林山舊路徑及慶和煤礦內礦區情況。

 

日期:2012/12/01

隊伍:中華山岳藍天隊

天氣:  陰雨綿綿

領隊:江啟祥

嚮導:東山人、鄧達春

人員:14人   

記錄如下:

08:00 106公路66K莫內咖啡集合後,左轉灰窯產道先讓隊友在司公碗帽山登山口下車,司機轉往2.6K路底石硿古道入口放車,折回登山口。

08:25 由慶和高幹21電桿左側開始起登,下雨天黃土路面濕滑,小心緩上 H192m。

09:05 一路往上清理山徑,爬上石壁轉稜線路 H352m。

09:58 循稜續行,抵司公碗帽山又稱石後山 有一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海拔445M。山頂芒萁和山林投充斥,埋沒基石。經幾把大刀一揮,雪白無缺角基石又再度重見天日。

10:19往左沿石壁而下,路順溪澗邊下去,經過一道大石隘門,接上灰窯~番子坑產道 H435m。

10:40 產道左通和尚尖登山口,取右產道往灰窯方向,下坡路到達0.5里程牌。根據資料顯示:由此往南行200公尺,可到【百年灰窯遺址】 H286m。

10:52往左下行小段路再越一小嶺過溪,就到【百年灰窯遺址】。正如資料所言:『這裡有一座完整的看天窯,另一座則被落石擊毀的破敗窯體,以及一個採石灰的洞窟。』 新北市政府並於2012年5月8日,列為文化保護資產。其旁可見立牌:《文化景觀,請勿破壞》H270m 。

11:25~12:16 離開灰窯遺址後,往左沿小溪上行,再取右闢路之字上行,到達一處緩稜開闊地,就地搭上外帳午餐休息,此時大雨紛飛,只得雨中作樂!  

12:47 午餐過後,雨勢稍歇,循稜推進,過平溪舊第五公墓,公墓雖已搬離,但遺留下來的空墓穴,小心通過以免踩空、身陷其中,那就糟糕了!轉下坡路到鞍部,有山腰路通過,往右一探,路上多補獸吊子,此路應是獵徑,不宜往前續行H366m。

12:56 往左路沿山腰路來到四岔路口,接上傳統路,路口指標牌:左往《灰窯~番子坑產道、司公碗帽山》,直行《番子坑口、土地公》,取右上稜路往《和尚尖約30分、石硿子農路約90分、上內平林山約110分》H376m。

13:13 循稜續上,抵小山頭稍作休息 H428m。

13:31 陡坡路攀上岩壁,到達和尚尖山頂 海拔467M,無基石,四林木遮蔽,毫無展望。

14:01往後行沿稜清理山徑,經小段芒草林,此處分稜路,容易走錯,路往右偏,一路下行,遇茂密山林投,一時找不到路,砍開後果然發現舊路條 H462m。

14:11續下十字鞍部,有鋁製指標牌:《左往平雙公路;直上內平林山;後往和尚尖》,取右下灰窯、圳口站 H448m。

14:38 沿坑谷下探,剛開始草叢茀茀,路跡並不明顯,續行坑谷已變為小溪谷,循此溪畔左側找路,路況漸佳,經兩處高大竹林叢,往後路徑分明H423m。

14:31 循此古道續行,過第一次溪 H419m。

14:44 過第二次溪,往左上似乎另一越嶺路 H402m。

14:56到達昔日『慶和煤礦內礦區』,路旁溪邊有間廁所,此為分歧路,續行廢事務所遺址,往後無路,下方開闊地可見舊台車鐵軌 H333m。

15:09折回岔路,改往左行經菜園地,往下行見到高架水泥橋,橋下舖有木板,板面有些溼滑,小心翼翼扶著鋼索過橋,往上來到石硿子古道 H361m。

15:11 往右沿古道行,不久來到古道入口早上停車處。 

相關紀錄:

1. 雙溪柑腳登上內平林山連走司公碗帽山下望古車站2011/11/17

http://blog.xuite.net/hn86740292/moriwei/14575372 

人文補述:

1.百年灰窯遺址:清末不少泉州人移居平溪望古里,在基隆河上游的灰窯溪一帶開墾,當地氣候適合種植大青以製造藍染用的藍靛,成為平溪先民主要經濟作物。因製造藍靛需要大量石灰,先民種地瓜也會先在地底鋪石灰,防鼠蟲啃咬及防潮,加上蓋石屋也需要石灰,因此發展出石灰業而稱為「灰窯」,溪流也稱「灰窯溪」。三峽以藍染出名,平溪以種大青而發達,但1940年左右化學染料興起,藍染、大菁逐漸沒落,石灰窯也荒廢,無人知道深山遺址所在。 直到5年前一位老婦人無意間唱到曾在山區石灰窯工作的情景,地方耆老詹己仕也提及祖父詹江良,清末在山區經營石灰窯、石灰洞採礦,公所請平溪文化志工隊長胡景昭多次入山探勘,荒廢已久的石灰窯才重見天日。《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FA1010600000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2.慶和煤礦:大正十年(1921)開坑,昭和五年(1929)年由台灣炭業會社接辦,李興旺包採,民國36年(1947)劃歸台灣工礦公司以定福煤礦十平坑復工,民國41年(1952)出售民營改組為工礦公司十平礦場,民國51年(1962)出售予顏朝漢,民國54年因債務糾紛,經法院拍賣由胡海同得標,民國55年(1966)移轉慶和煤礦為蘇耿炎經營。到民國80年停業,總生產量619633公噸。《資料來源:林再生,平溪煤礦史》。

3.根據謝永河所著《北部郊山踏查行》第一集中「上內平林縱走下內平林」一文,提到慶和煤礦有外礦和內礦二區,外礦(本礦)即灰窯產道2.3K永興宮附近對面運煤橋過去,內礦由高架水泥橋進入。在當時外礦有路可直接通往內礦,且由此經406峰附近可登上內平林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